ҳ > ͻ > 
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ڣ2016-7-12

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深圳市石岩公学  黄承华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要力求实现“一改三突破”目标,即:改变高中招生以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现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的突破。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应坚持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有利于缓减学校升学竞争,进而缓减在生源上的恶性争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提出了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工作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信息化效能,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依法治教,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与坚实保障。在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破解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难题,还基础教育以本来面目,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养?
石岩公学双语中国部引进吉林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开发的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系统,持续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实验研究,一改以往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评价模式,多维度进行学生素养测评管理。通过师生自查、互评、督导,家长实时反馈等形式加以推进,初步形成了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信息化的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模式,初步达到了促进学生习惯养成、责任感提高和自主发展意识增强的目的。2015年,石岩公学被评为深圳市首批30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之一。
一、评价目标由甄别性向发展性转变
由于普通高中招生选拔方式的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仍占主导地位。综合素养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
基于网络评价的一切活动,都应力求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进行策划和设计。评价既要有利于学生当前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既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特长培养。实施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2013年6月,我们全面引进网络评价系统时,将评价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常态的评价活动中受到激励、得到发展。我们高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得到发现,并正向影响学生的评价结果。我们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实施综合素养评价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学生掌握网络评价的标准和操作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同学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家长评价。
二、评价内容由单向度向全面性转变
全面性评价取代单向度评价已成为评价改革的新高地。我们以“立德树人”为要务,以“素质教育”为焦点,主动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挑战。2014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制定了“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生活素养”等中小学生八大素养的特区新青年培养目标。石岩公学抓住这一契机,修订和完善了《石岩公学学生综合素养实施细则(试行)》,双语中国部根据实际,提出并实施了“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审美与表现素养、创新与实践素养、生活自主与自护素养、国际交往与合作素养、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素养”等八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体系。2014年9月至今,双语中国部实施了基于网络平台系统自带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审美与表现素养、创新与实践素养五大模块的1.0版评价。2015年12月,学校将进入基于学生“八大素养”的评价模块2.0版全面性评价新时代。
 
三、评价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门掌控向学校主导转变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综合素养评价主要是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实施,学校在评价管理中缺乏主导作用。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保证是必要的,但统一的方案和操作办法已严重制约着学校和师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性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随着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评价改革的自主空间逐步增大,学校进行评价创新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双语中国部引进的这套学生综合素养网络评价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据学部实际需求对系统自带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为此,在设定评价方案时,我们以教育部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以深圳市提出的学生“八大素养”评价内容和标准为参考,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科学设置了与双语中国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工具。评价工作量表力求反映知识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的评价方案接地气、个性化。学校评价管理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的生成与运用上。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包括每项素养的评价等级、评价积分与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又涵盖了每学期学生口语测试成绩(一至九年级英语口语测试、一至六年级语文口语测试、口算测试)、中英文写字考级测试成绩、中英文阅读考级测试成绩、艺体学科模块课程学业水平考级测试成绩、考试科目期中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依据小学6个年级12个学期,初中3个年级6个学期的阶段评价结果,按照不同年级权重,评价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其结果将作为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表彰和获得石岩公学高中部入学奖学金的主要依据。
四、评价策略由以考促教向以评促教转变
针对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育”的现象,出现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升学考试涉及的内容重点教,而对升学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少教或不教。过度开放的试题和过于繁杂的考试,又让学生无法适应,致使学生学业成绩普遍降低,影响了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教育界人士共同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以“科学文化素养”这一评价模块为例,我们借助网络评价系统重新确立了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促进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采取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级评价”每两个月认定一次,主要考评学生的核心学习力,即课堂听讲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参与度,由任课教师、学部行政管理人员分别进行评价,每节课任课教师或巡查的管理人员依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其予以加分或扣分评价;“积分评价”是对学生相关学习活动结果进行积分,包括学业成绩考评积分、知识点检测积分、作业展示积分、优秀试卷展示积分、学科社团与特长积分等多个项目,学生争取积分的机会多、涉及面广。用这种包括学业考试成绩在内的综合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素质的依据,强化了综合评价的调控功能,为教育教学改革引领了正确的方向。
五、评价主体由一元被动式向全员主动式转变
“师道尊严”这一传统观念桎梏下的教育评价,多表现为以教师评价为中心的一元被动式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施评者,建立开放、真实、科学的评价文化,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全员化,才能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增进融合,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与和谐发展。在双语中国部,行政管理人员(含学部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干事)、班主任、任课教师是评价者,学生自己、同学伙伴、学生家长也是评价者。学部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行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督查制,班级日常班务管理实行值日班长轮值管理制。学部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有权对各班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班级值日班长有权对班内同学表现进行评价。学部管理人员每日巡查情况、教师对班级和学生表现的评测结果、学生每日每周自评互评的结果都会与班级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紧密挂钩,家长每周对孩子的评价也将影响孩子最终评价结果的生成。“全民皆评”的局面,促进了全员主动式评价机制和双语中国部民主自治管理文化的形成。
六、评价手段由传统手工型向大数据型转变
传统评价手段工作量大,数据处理十分复杂,仅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是难以应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需求的。再加之部分学科教师(如体艺学科)任课班级多,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情况都了如指掌,容易产生评价过程的随意性,致使评价结果信度不高。“大数据”时代,带来了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可以科学处理学生数据信息,减轻评价的工作量,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评价的保密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客观性、存储性。双语中国部告别了纸、笔、计算器评价的历史,实现了教育评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输出,全部由评价系统按照预设的程序与规则自动完成。该系统手机版评价软件,还将使教师、家长通过手机操作实现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和对评价结果的即时查阅,使我们的评价进入“如影随行”的全新模式。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使我们尝试到了观察学生自由全面成长的味道,看到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评价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我们坚信,由网络评价技术参与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石岩公学“发展美”教育实践模式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会成为石岩公学人自由全面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