ҳ > ͻ > 
遵循教育规律 把握区城特点
ڣ2015-11-26
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李志兵  张兰爽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教育局 )
 
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立足区域实际,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全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二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即坚持“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层面落实”的原则,按照“基本均衡、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的发展思路,实施了“汇聚区域教育优质资源集优化发展”的办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整体优化、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使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
一、遵循教育规律,明确三项重点,高站位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我区遵循教育规律,通过“三个明确”不断强化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领导、决策和保障职能。
(一)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
我区严格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责任,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教育、发改、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区政府与涉教部门签订责任书,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区域教育重点、热点、难点工作,形成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区教育局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制定出台了《二道区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实行挂牌督导工作的意见》,将全区中小学校划分为5个督学责任区,每个督学责任区配备一名正校(科)级专职责任督学,将督学职责定位为“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监测、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学校的监督和指导,定期由区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情况进行通报,构建了常态化、全覆盖的义务教育督导新模式。
(二)明确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
我们注重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自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二道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4-2016)》,创建了集优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实施“2-1-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即创建两个教育集团,建立一个校际联盟,对两个大学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名校+新校”或“强校+弱校”为实验试点思路,在集团划分上坚持以强带弱、因地制宜、中小衔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育集团(联盟、学区)内部教育理念、课改成果、师资优势、硬件设施及社会影响力等教育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实现了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的经验辐射与协同创新,促进校际间的深度融合与共同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今年,又出台了《二道区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集优化发展模式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四个突出、五个共享、八个统筹”的推进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管理、编制统筹管理使用、公民办协调发展、校长教师交流”四项保障机制。集优化办学模式的实施,破解了困扰我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集团办学,破解了普通学校发展难问题,缩小了校际差距,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校际联盟破解了教师交流难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搭建了教师交流研修新平台,整合特长教师资源,助力一校一品。
集优化办学模式的深入推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网、中青在线、《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二十余次深度关注集优化办学模式。尤其是11月6日,我区代表长春市作为“吉林省暨长春市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的分会场,以“局域+集团+联盟+大学区”的形式对我区集优化办学成果向全省200余位领导、来宾进行了集中展示,受到高度赞扬。
(三)明确责任追究,强化激励机制
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学校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影响工作推进问责机制等制度。本着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失职、问责谁”。近两年来,我们对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任务落实不到位的5名校长调离了校长岗位,有效提升了全区校长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责任挂钩强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建立了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区、局、学校三级工作层面,以及各学校之间都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帮助、齐抓并进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快了我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二、把握区域特点,确保五个优先,高标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区地理位置位于城乡结合部,校际差距相对明显,主要体现在薄弱学校还不同程度存在、民办学校体量大、教师资源不均衡等。根据这些特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财政支出中优先安排教育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都把教育经费单独列支,全额纳入预算,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和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在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到了“五个优先”。
(一)确保教育投入优先保障,保持逐年增长
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付上逐年增长。近三年我们实现了同比递增,中学为 20.7%、10.38%、24.7%,小学为 4.4%、28.3%、22.5%;在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付上逐年增长,中学为30.1%、 41.12%、9.31%,小学为26.8%、27.7%、5.93%。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始终是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此外,我们合理使用教育费附加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全额用于教育事业。三年来,城市教育费附加共计拨款1.3亿元(其中2012年3,902万元,2013年5,607.8万元、2014年5,676.34万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学校薄弱校校舍维修、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等项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24.78万元,全额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网络等设施建设。
(二)确保教育项目建设优先启动,学校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切入点,依托校安工程,先后实施了布局调整、危倒校舍改造、薄弱校改造、装备投入等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教育硬件的均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凡是涉及到教育的建设项目,均优先启动,在立项、审批等环节中尽量减少程序,保证教育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近年来,我们共投入资金8600余万元,对20所学校校舍进行了加固处理,加固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投资8000余万元,对21所学校进行了校园操场标准化建设和防雷、消防设施改造。投资730余万元,对腰十小学、长青小学、57中学、58中学进行薄弱校改造。今年,我们还将投资2.3亿元,启动建设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区域教育网点布局更加合理。
(三)确保教育教学设备优先完善,教育装备达到省颁标准
我们通过实施三通工程,即“校校通”优化工程,“班班通”升级工程,“人人通”融合工程,逐步完善教育设施装备,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截止2014年,共投资6000多万元提高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水平。其中,投资5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更新图书10万余册;投资3000余万元增添“班班多媒体”531套、6个拓展实验室,更新了20套广播系统、20个多媒体电教室、18个微机室、18个小学科学实验室、24个中学理化生实验室;投资650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教师配备电子备课室电脑1451台;投资600余万元为中小学校补充卫生器材8556件、音乐器材1716件、体育器材14814件、美术器材5328件;投资640万元建设科技园地20个;今年还将投资2000万元对常规仪器查缺补漏、为全区中小学建设校园饮水系统,对科技园地进行提升。现在,全区中小学仪器装备全部达到省颁标准。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数字校园建设,投资300万元用于宽带网络建设,保障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
(四)确保薄弱校资源配置优先考虑,大力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均衡
我区高度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近两年来,我们累计投入1.3亿元,主要用于薄弱校校舍维修、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我们还重新翻建了腰十小学教学楼、苇子小学教学楼。今年,我们还将建设占地50000平方米的英俊学校,建成后的英俊学校将是一所拥有各类室内体育场馆的现代化学校。投资682万元,新建58中学学生综合楼。投资460万元,重新改建58中学和苇子小学食堂,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午餐问题。从而确保偏远学校各项办学条件与中心城区学校一致。
(五)确保校长、教师资源优先配置,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均衡
在教育管理层面,我们采取在教育集团(联盟、学区)由总校长及校区执行校长负责制,推进全区教育发展。总校长由教育局研究指定局级领导兼任,执行校长由教育局党委聘任。并实行校长任期责任制,校长每届任期为三年,校级干部(含副校级)在同一学校同一职位连续任职不得超两届。推行学校校级干部教育集团(联盟、学区)内部双向交流锻炼制度,特别注重向薄弱学校的交流。近两年来,我们调整交流了53名校长,把观念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校长交流到偏远或薄弱学校,各学校的面貌都有了明显改变。去年,全国第六届校长发展论坛在我区成功举办。
在教育教学层面,我们采取三种方式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第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年我区共招聘行政编和事业编工作人员80人,教育就占了48人。第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购买教育服务,保证各学校开齐开全课程。第三,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制定出台了《二道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工作方案》,明确教师交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逐步缩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配置的校际差异。具体讲,就是以集团、联盟和大学区为基本单位进行师资流动,从实行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向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转变,流动政策由阶段性指导意见向常态流动政策调整。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教育集团(联盟、学区)总校长统筹,经区教育局批准,流动到其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推广。三年来共交流教师214名。
我们还特别注重教师培训工作,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每年投入200万元作为教师培训经费。每年都开展“中美比较教育研究论坛”。还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定期开展各类培训项目。三年来共培训教师20000余人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实施七大工程,高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高度重视学校内涵和特色发展,通过实施七大工程,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第一,以“学区新优质学校、星级特色学校、教学管理标准化学校”为载体,寻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提升点和发展点,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区已经有11所学校被评为长春市学区新优质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长春市三星素质教育特色学校,7所学校被评为长春市教学常规管理标准化学校。2013年,全市“新优质学校典型引路及小班化教学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第二,开展了“二道区中小学质量提升工程系列展示活动”。采取分类别、选典型、重主题等形式,展示质量提升工程成果和学校综合发展水平。如108教育集团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语文现场会、52教育集团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与片断式教学探索”英语现场会、53校际联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数学现场会、东盛学区的“立足校本、团结协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现场会等,均展示了二道区质量提升工程所取得的成果。第三,从不同层面开展课堂效能研究,从而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通过与进修学校联合开展课堂教学视导、质量监测等,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通过探索教育信息化管理和集优化模式同步管理等措施,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管理出质量的目标。
(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程
我区于2007年开始在全区推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融合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于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14年,我区投资300万元,开发了“二道区教育局、学校两级一体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为二级管理平台,一级平台为教育局管理平台,包括教师信息、学生评价、质量管理、公文处理、资产管理等十个功能模块。二级平台为学校管理平台,包括网上选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源共享、班级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16个功能模块,覆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模式基本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全员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结果价值化、评价技术信息化。几年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显著,评价模式已经在长春市及全国多个省市推广。
(三)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程
区域教育均衡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每一所学校的自主发展,积极引导学校走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提出“提升特色内涵,整合特色资源,促进学校优质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特色创建理念,努力形成了“区域有特质,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良好局面。八道小学的法制教育、腰十小学的剪纸艺术、远达小学的国学教育、苇子小学的经典诵读等都各具特色,以特色带动了学校办学内涵的提升,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学校实际需要相统一,使特色建设更加扎实。
(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第一,加强理念文化建设。各校围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精神,开展了理念文化创建工作。完善了校歌和校徽,确定了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育人目标,把师生紧紧凝聚在学校核心精神周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了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大了学校绿化、美化的投入,设置人文景观、艺术长廊等,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和职工的作风纪律,制定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第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我们将投入300万元,在长春市第十八中学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在八道小学建设少年模拟法庭和法制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文明举止和道德行为,塑造广大教职工德高、博学,以及外在美的形象和高雅文明的素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
第一,我们成立了二道区中小学生保健所,联合吉林延安医院每年为学生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并针对学生身体状况向学生提供健康指导。第二,加强学生饮食健康监测,建立食品安全网络监控平台,每日学生食品留样电子上传,切实加强学生饮食卫生及营养情况的监管;启动了“校园健康直饮水项目”,11所学校近万名学生喝上了免费安全的纯净水。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保证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定期开展区域学生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目前已形成了53中学、58中学、海金小学、春城小学、公平小学等足球特色校,第一外国语中学、52中学等篮球特色校,第一外国语中学、52中学、同兴小学等羽毛球特色校。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锻炼,也使他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好的提升,全区95%以上的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六)实施中小学生关爱工程
2014年5月,我区成立了“二道区公益助学中心”,由社会爱心人士、教师党团员志愿者和社区干部组成。公益助学中心分三个层面开展工作。第一,做好政策宣传。由社区通过社区的流动人口驿站及时掌握进城务工子女的动态,实施了区域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包保制度,主动为孩子送学上门。第二,实施困难帮扶。为861户低保家庭学生发放25万元购书卡,为483名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为474名低保家庭学生免费发放“爱心助学一卡通”。每年政府拿出60万元作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的孩子在少年宫学习特长的费用。同时,政府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资助方式,为全区76名初一贫困学生每年每生资助学习费用2000元,直至初中毕业,帮助困难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第三,对特殊儿童开展志愿服务。残疾儿童中能随班就读的我们让其随班就读,不能随班就读的由政府出资到我区实验小学的辅读班免费学习,行动不便的我们采取送教上门方式帮助学习。近几年,政府每年都拿出近10万元,为不能到校学习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我们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代理妈妈”活动。投入了120万元,在社区建立了“课后托管学堂”,为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课业辅导、游戏陪伴、快乐阅读、社会实践、艺术特长等义务服务。通过各方面的关爱活动,确保了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巩固率小学达到100%,城市中学达到99%,农村中学达到97%。我们有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工作网络。
(七)实施平安校园创建工程
我们以“打造平安幸福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十二位一体” 的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的网格化立体式校园安全管理防范体系。第一,实现了安全管理规范化。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领导包保责任制,教育局组建安全科,学校成立安全办公室,先后出台《二道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执行标准》等23项指导性文件,构建了安全责任、安全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机制。第二,实现了校园安全监控信息化。建设“二道区校园校车安全管理信息监管平台”。2014年投入资金213万元,通过“十二个”监管系统实现了应急预警自动响应、日常管理视频监管、安全巡检手机联动、安全教育模拟逼真等全方位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达到了校园安全工作的高效管理。第三,实现了安全设施智能化。为偏远学校的校车安装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系统。为各中小学安装视频监控探头840余个,每所学校的警务室均安装一键式报警、金属探测安检门、电子访客机、门禁卡全身信息采集,并为学校的一把手、安全校长、安全主任配备了“校安通”智能手机。第四,实现了安全防范常态化。全系统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余个,仅去年一年,各校各类演练次数就达到500余次。我们还联合相关部门实行互动立体大排查、大整改10余次,切实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五,实现安全教育娱乐化。投资200万元,为全区中小学安装了“中小学生安全应急宣教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各类灾害场景,进行安全应急互动教育,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今年,我们还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届时将为学生免费开展安全体验活动,让孩子在娱乐、游戏和体验中学习到安全教育知识。
四、建立四项机制,高成效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集团(联盟、大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
以教育集团(联盟、大学区)领导机构为切入点,确保将一体化管理机制落到实处。教育集团(联盟、大学区)领导班子由总校长和执行校长组成。执行校长由教育局党委聘任,实行校长任期责任制。领导班子对教育集团(联盟、学区)内部各成员学校行使人、财、物等统一调度和使用权。
(二)编制统筹管理使用机制
我区教职工编制按照教育系统集优化办学“2-1-2”模式进行统筹调配,即按照108中学教育集团、52中学教育集团、53中学校际联盟、新太学区、东盛学区重新进行编制调整,这样既能使编制合理使用,又能真正实现“学校人”变成“集团、联盟校、学区人”,为将来实现“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进行良好的过渡,从而实现区域内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
(三)公民办协调发展机制
    我区民办学校体量较大,区政府采取了具体措施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例如将公办学校闲置校舍和教师资源等给民办学校使用,解决民办学校的实际困难。我区成立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金会”,所捐款项全部用于区域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学校标准化水平,从而形成公办、民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校长教师交流机制
在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上,我区按照“支援薄弱与促进提高相结合,推动交流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个人申请与组织调配相结合,个人发展、学校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校长交流与干部调整相结合,教师交流和教师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目标性交流、通过教育集团、校际联盟、大学区办学实现教师交流、“走教”交流等形式,通过设立特设岗位、评聘晋级优先推荐、校长选拔和评优选先优先考虑、交流工作实行公示制和建档制、完善待遇保障交流等政策措施,保障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近三年来,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表彰4项(阳光体育运动、数字化学习港、和谐德育、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省级表彰4项(科技艺术大赛、基础教育科普、招生工作、六五普法工作),市级表彰30余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工作先进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教育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区等)。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不断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以创新的思维破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全面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高位均衡发展。